走出误区 夏季养生正当时
- 机构职能
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,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,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,阳气外发,伏阴在内,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,活跃于机体表面。有些人认为夏季养生就是多吃冷食、少运动。实际上,这种观念是错误的。过度食用冷食会导致脾胃受损,影响身体健康。而适当的运动,可以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。因此,我们要走出夏季养生的误区,科学地进行养生。
饮食调养
宜酸宜苦:夏季当养心,素有心病,如心气不足或心神失养,可服用小麦、大枣、柏子仁等补养心气。《素问•脏气法时论》中说:“心主夏,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……心色赤,宜食酸。”酸味收敛,可顾护体表,防止出汗过多,且能生津止渴,增进食欲。因此,夏季可以适当多食酸味的食物,如草莓、乌梅、西红柿等。此外,夏季还可适当食用苦瓜、苦苣、芹菜、苦丁茶等苦味的食物,以防心火过盛。
解暑生津:夏季汗出过多,易耗气伤阴,因此可适当多食一些解暑清热,生津止渴的时令瓜果,如西瓜、乌梅、香瓜、梨、桃等。也可以饮用绿茶、花茶、乌梅汤、绿豆汤等饮料来解暑生津。
平日里要保证水的摄入,以温开水为宜,饮水时要小口慢饮,忌大口豪饮,反而增加脾胃的负担。出汗较多时还要适当饮用淡盐水,并注意补钾,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。
顾护脾胃:夏季虽酷暑炎热,但阳气充斥于外,脾胃阳气反而不足,如果贪食寒凉之品,易损伤脾阳,引起吐泻等症状。故夏日饮食宜温不宜寒,切勿贪凉喜冷,损伤脾胃。尤其不提倡大量食用冰镇饮料及瓜果。
夏季最易困遏脾气,故饮食当清淡,不宜过食肥甘厚腻,醇酒浓浆,以防助湿生热。可选择食用绿豆、赤小豆、荷叶、莲子、薏米等既能健脾化湿,又能清热解暑的食物。中国北方有夏季吃面的习俗,特别是拌面,不仅清暑,还能顾护脾胃,值得推荐。
民间素有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的俗语,也是因为夏季阳气浮于肌表,脾胃阳气虚弱,生姜不仅可以起到温中散寒,和胃降逆的作用,还可以佐制其他食物的寒凉之性。
不食酸腐:夏季气候炎热,各种食物易腐败变质,食用后可引发急性胃肠炎、痢疾等胃肠道疾病,因此应注意选择新鲜食材,不食隔夜腐败的食物。
起居有常
睡眠: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。是消除疲劳,走出亚健康的第一良方。睡午觉能够更好的养心、养神。早晨6点起床,将一夜休养好的阳气升发起来,精神饱满。
着装:夏季的衣物当轻薄吸汗,材质可选棉、麻、真丝等质地。汗出后当及时更换,不可久穿湿衣,使汗出不畅,阻滞气机,且易积聚湿气,诱发湿疹等皮肤疾病。在烈日下活动时,服饰上还要注意遮阳防晒,戴好帽子、太阳镜、遮阳伞等防晒用品。
纳凉:夏季炎热,居处要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洁净,但要特别注意不能贪凉。选择空调、风扇等降温时,温度设定不宜过低,一般与室外温度相差7℃以内,保持在26—28℃,空气湿度保持在60%左右。在大量汗出之时不可行冷水冲淋,或空调风扇直吹降温,更不宜露宿室外。
运动:中医认为,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季节,此时进行适当的运动,可以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。可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分进行户外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。不过运动量不宜过大,因为过度运动后的大汗淋漓易耗伤气阴,甚则伤阴中暑。
中医保健
冬病夏治:夏季自然界及人体都处在阳气旺盛的状态,秉承“春夏养阳”的古训,可以顺应阳气生长充盛之势,通过艾灸、三伏穴位贴敷等方法鼓舞体内阳气,同时祛除既往滞留于体内的阴寒之气。这种方法对于阳气虚衰,冬季易反复发作的一类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等有很好的预防作用。
搓劳宫:以一手的拇指,顺时针搓压另一手的劳宫穴30次;再用一手的拇、食指相对搓另一手的手指,从指根向指尖,五指依次一遍,再用一手的手掌摩擦另一手的手背,双手交替进行;最后将两手掌心劳宫穴相互搓热为止,劳宫为心包经的荥穴,每日常行此法,可起到养心安神、调和内脏、活血润肤等功效。
药茶:药茶是指以单味或小复方中药材为原料,经适当的加工,以沸水冲泡或加水稍煎后饮用的中药传统饮品。它具有配制简单、服用便捷、安全有效的特点。尤其在夏季,人们的需水量增多,如果配合药茶辨证饮用,可起到解渴生津及养生保健的双重作用。如生脉茶(西洋参、麦冬、五味子)可益气养阴生津;竹叶清心茶(淡竹叶、薄荷、甘草、冰糖)可以清心利尿除烦;乌梅茶(乌梅、陈皮、冰糖)具有健脾生津的功效;荷叶决明茶(荷叶、决明子)则可清热化湿等等,均适合夏季饮用,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选用。